当前位置:热帖财经资讯网 >> 财经 >> 文章正文

银行“储蓄时代”要结束了,管理层意在引导居民储蓄入市

发布于:2020-12-25 被浏览:3162次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对于银行业来说,属于它的时代,似乎正在慢慢褪去光环。

按照传统习俗,这个时候的银行,应该正热火朝天的忙着四处揽储以备来年业务开展,不过在这最为关键的时刻,管理层接二两三地向市场释放出来一些重磅信息:

12月18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构建未来新发展格局,意在合理引导居民储蓄,由此可见,未来居民储蓄将会是管理层重点关注的区域;

仅仅隔了四天,12月22日证监会也发文,强调将加强对资本市场投资端建设,促进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

站在银行的立场考虑,这两则消息的到来,就是资本市场要和自己“抢客户”了,真不是什么好消息。

众所周知,银行是我国规模最大、也是最为保守的金融机构,即便在如今处处提倡金融创新的时代,银行的主业依旧是最为传统的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赚取利息差等等,也正是受制于此,才有了银行每到年底就要拼尽全力四处揽储的景象。

银行只有从客户手里拿到足够多的钱,来年才能向更多资金需求者发放更多贷款,才能保持银行利润的持续增长。不过这些年,备受金融新生势力的“夹击”以及上层监管的要求,银行的日子一点都不好过。

一方面,“揽储”压力越来越大。

以前的居民普遍爱存钱,根本不需要银行采用各种花式营销手段,便会主动将钱存入银行。但如今世道变了,哪怕是送米、送油、送券、提升利率等等,很多居民也不再愿意将钱存入银行。数据就是最好的证明,我国居民储蓄率这些年持续走低,已经从最高点的51.8%降到了44.6%附近,预计未来将进一步降低。

另一方面,上层监管越来越严格。

其他类金融机构的设立和发展,对传统银行业务造成了巨大冲击,银行不能大刀阔虎改革,但确实也试着做了一些创新改变,比如大额存单的出现、靠档计息的流行等等。

这些创新产品确实在短期内为银行带来了大量居民存款,但其设计之初就已经违背了相关规定的,管理层明确要求银行在限期内展开清除工作,随着监管的从严,未来银行想要再突破发展,难度系数很大。

正是由于“来钱”越来越不易,银行在“放贷”上也显得小心翼翼。

很多人都有这种感觉,真正需要钱的普通企业和个人很难从银行贷到款,反而是那些本身不怎么缺钱的大公司和富裕阶层,却能轻易从银行拿走大部分资金,但这能说就是银行的错吗?

银行也有自己的苦衷。

贷款金额越多,银行越赚钱,如果不去顾忌其他任何要求,银行也恨不得所有人都找自己借钱,不过银行显然不能这么“任性”,银行必须遵守基本原则,那就是要对客户负责。

之前也提到过,中国人爱存钱,即便如今储蓄率连年创新低,但依旧有着45%左右的比例,多数家庭选择将资产放在银行,说白了还是觉得银行是最为安全的地方,既然得到了大家的信任,银行就必须挑起这一“担子”。

银行贷款给公司和个人,必定要考察借款人的偿还能力。站在银行的立场考虑,将钱借给本身具有较高偿还能力的公司和个人,也是防止大面积坏账的一种保守方式,可以说银行并没有做错。

既然银行没有错,那为何管理层还要引导储户资金入市呢?

事实上,两者并不存在矛盾。管理层之所以这么做,我个人理解为是对储户、银行、借款人三者已形成固定模式之外的延伸拓展。

什么意思呢?

简单来说,就是打破现有固定单一渠道,让储户和借款人除了银行之外,多了一些渠道进行投资和融资。这么做的好处,一是更有可能更快地增加储户财富收益,二是融资难的企业能够跳过银行,实现更快更方便融资需求。

事实上,在明确提出引导居民储蓄入市之前,有关部门已经在这条道路上摸索了多年,比如我国社保基金入市每年收益都不错,所以接下来的重点和难点,就是如何完善投资渠道,增强储户对市场的信任度,让储户能心甘情愿将钱转入到股市等新的资本市场中来。

那么,管理层这么做,是否意味着属于银行的“储蓄时代”结束了呢?

就目前情况来看,可能情况并没有那么乐观。尽管管理层意在引导居民储蓄入市,但如今我大A股的表现真的“惨不忍睹”,大家都是聪明人,如果市场不能给到足够吸的赚钱效应,我想就是拿着喇叭在耳边喊破喉咙,估计大家也会不为所动。

所以,重点在最终结果的印证,而不是喊出的口号,你同意吗?

标签: 银行 管理层 储户
最新文章
猜你喜欢
本类推荐
TOP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