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热帖财经资讯网 >> 育儿 >> 文章正文

为什么这么优秀的儿子和这么敬业的母亲最后会拔剑相向 走向绝路?

发布于:2020-12-03 被浏览:3911次

“据父母回忆,有一次,李某某突然拿着菜刀来到她家,把她吓坏了。经过询问,她意识到是李的母亲因为教育问题在家里和她的儿子发生了冲突。李某某拿菜刀威胁儿子,拿着母亲手里的菜刀来找同学‘避风’。”来自红星新闻

南京高三谋杀母亲已经半个多月了。最近随着案件的逐步深入,调查的更多细节慢慢显露出来。当我看到这个细节的时候,昌爸还是惊呆了。当时我脑子里只有一个想法:

“我们只看到新闻里那个男孩举起菜刀,没看到他也面对着妈妈举起的菜刀。”

母子之间,碰上一把菜刀。为什么这位母亲对孩子的教育如此偏激?

李同学的父母说:“她说她是农村出来的。她和丈夫都是知识分子,所以她知道自己必须努力学习才能出人头地,所以对儿子的学习有严格的要求。"

严格一点没问题,但是方式好像很不对。在微博上,李某某的一个同学说,他看到他妈妈因为那个男生的成绩直接在学校门口骂。

她认为严格的监管可以让孩子感到羞耻和勇敢。然而,她可能甚至不知道她的行为是在告诉她的孩子:

“你考得不好,就只能得到妈妈举起的菜刀和责骂。因为你表现不好,就不值得我爱。”

有些家长可能会说:“我不会这么做的。我会用积极的方式鼓励我的孩子。比如,如果孩子得了满分,给他一颗糖。”

这看起来可能与上面的母亲不同,但事实上,他们都在用同样的伎俩——撤回爱.

给糖和骂孩子没有区别

孩子满分,你给孩子糖果。小孩子吃的时候,真的很甜。但是他会爱上学习,感受到父母的爱吗?不一定!

但他必须明白一个道理:要想吃糖,要想被父母喜欢,首先要有好成绩。

这和“要得到父母的爱,首先要有好成绩”有什么区别?

都是在说条件,但前者是消极条件,后者是积极条件。

下面的话想必大家都听到了:

“如果你今天表现好,我妈很爱你。”“做完这些家务,你就是妈妈的好宝宝了。”“你吃碗里的胡萝卜,我妈陪你玩!”“不听话,就别叫我妈。”“你考得这么差,不配做我儿子。”……

很多家长觉得给糖不如骂孩子。但是研究人员发现这没有任何区别。

美国佐治亚大学的研究人员调查了174名11-12岁的儿童,发现他们的父母是使用“撤回爱”的次数越频繁,孩子的自尊心越低。

2012年,研究人员调查了153名16-17岁的青少年。原来积极和消极的有条件养育都是有害的,只是方式有所不同。

积极的有条件养育可能会让青少年更加努力地完成学业,但这种努力大多是被迫的,而不是自愿的。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条件养育,青少年在失败后都会陷入自我贬低或羞耻,消极的条件养育也可能让孩子因为害怕失败而逃避挑战。

换句话说,无论什么样的“有条件”的养育,孩子都很容易变得不快乐。

活出父母想要的样子,却迷失了自己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价值制约”可以解释这一现象。

罗杰斯认为,人们的行为往往是从两个方面来评价的,一个是自己对自己即机体的评价,另一个是对他人如父母的评价。

比如一个孩子把玩具扔在地上,他觉得很好玩,但是他妈妈说:“你这样做,你妈妈会讨厌,然后你妈妈就不会喜欢你了。”

这个时候孩子的身体评价和父母的评价出现矛盾,孩子会很焦虑。为了缓解这种焦虑,孩子会启动防御机制,回避自己真实的经历,将自己推入潜意识,这就是所谓的“价值制约”。

这样的经历重复一遍之后,孩子就会明白,得到爱情是有条件的:

当我做一个好孩子时,我就会被爱;当我做一个坏孩子时,我就会被剥夺爱。

无论是考完糖,还是考砸了被骂,其实都是一个价值调理的过程。孩子的感受不是自己决定的,而是父母的评价决定的。

但是,如果孩子总是压抑自己真实的经历来满足父母,自我概念就会扭曲。因为他的行为不是为了自我实现,而是为了获得好评、不被惩罚。

自我概念越扭曲,焦虑、抑郁、内疚、羞耻就越强烈。

而且,为了压抑真实的体验,孩子必须时刻处于紧张的防御状态,天性和自我都无法得到发展。慢慢的,他会越来越没有自我意识,越来越难以感到快乐。

在文档软件中,按下召回按钮,原始内容将被完全删除。而在孩子的地方,父母抽离的爱,亲人“威胁”的痛苦,都有可能成为人生的隐痛。

“爱的撤退”不是纪律,而是操纵

网上有人问:“为什么孩子最怕父母说‘不喜欢你’?”

其中一些人回答说:对一个孩子来说,最有力的货币之一就是“父母的接受和认可”,取悦父母是生存策略。

孩子是父母的软肋,父母的爱也是。

“抽离爱”之所以很有效,是因为父母抓住孩子的弱点,利用孩子对自己的爱,达到“言出必行”的目的。

所以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父母野心的膨胀也是被孩子利用的。孩子进步了10。下一次,他有望进步15。这孩子进了前十名。下一次,他有望获得第一名。

这个时候,管教变成了操纵,孩子变成了父母的作品。他们越完美,就越能证明自己的成功。但孩子不是对象,是人。人在柔软脆弱的时候,需要休息。

电影《阳光普照》里有一段话让常爸爸印象深刻:

“你认为世界上最公平的事情是什么?”“是太阳!不论纬度高低,每个地方一整年中,白天与黑暗的时间都各占一半。”

但即使阳光普照,总有树荫。

教育孩子,就像太阳一样,应该给孩子以光明,同时允许孩子有阴影。

他可以乐观,但也可以悲伤难过;他一直很自律,但也允许他偷懒,偶尔放纵一下自己;他很优秀,但犯多少错并不重要;他有优点,但也可以有缺点…

跌宕起伏是人生的常态,孩子的进步不可能像直线一样顺利。我们需要给孩子们留个退路,让他们相信:

“不管你考了几分,爸爸妈妈都爱你。”

有人可能会说“没有退路就没有出路”。但是,如果退路被自己切断了,那就叫决心;如果被别人切断,那只是绝望。

在微博上,常爸看到了很多当初男生同学发来的消息:

各种细节拼凑出了与冷酷的“杀母”完全不同的温柔一面。事发前两个月,男孩因为进步300而上台演讲。

她妈妈,一个父母口中“尽职尽责”的人民教师,为了孩子高考选择了辞职。一个母亲拿着菜刀对着儿子,不爱他吗?当然不是!

所以周围的人都无法理解,这么敬业的母亲,这么优秀的孩子,怎么会走到这样的结局!

杀害母亲当然是不可原谅的行为。悲剧,如果只停留在批判的层面,没有任何收获,讨论悲剧是没有意义的。

今天,我们不想批评或捍卫任何人。我们只是想让父母意识到,即使没有这种恶性案件,造成这种家庭悲剧的隐患也可能存在于我们的家庭中。

“失恋”此刻可能会有惊人的效果,但总是治标不治本,后患无穷。作为父母,我们要知道,怀上孩子并不意味着我们对他的爱是有条件的。

下次我们对孩子说“我爱你”的时候,不妨提醒自己,爱是爱,不是条件。

标签: 孩子 父母 就会
最新文章
猜你喜欢
本类推荐
TOP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