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热帖财经资讯网 >> 育儿 >> 文章正文

输不起的孩子赢不了 挫折教育要从幼儿园第一张证书开始

发布于:2021-01-27 被浏览:4518次

期末,是我们第一次收到国内的成绩单。直到那时,我才意识到中国和纽约一样,不再得分,但ABCDE是这样评价它的。

不知道是不是疫情,家长会改成线上,家长排队和老师一对一沟通。

这些和我们小时候真的不一样。

想想我们这个时代,期末论文从高到低分发,老师报名字报分数,大家一个个上讲台领。开家长会的时候,班级后面的黑板报直接贴出各科成绩和总分的排名。

这些改变肯定是进步,但我会在实践中有意识的去做这些事情,与大家分享。

一个

挫折教育

从幼儿园的第一张奖状开始

事实上,从幼儿园开始,孩子们就会获得他们一生中的第一个奖项。对我来说,这是最好的挫折教育。

很多朋友看到这里会很迷茫。为什么是“挫折教育”而不是拿奖状?

对我来说,真正的“挫折教育”并不是人为提供挫折,而是拓展人生的参照系。.

朋友经常给我留言,说孩子上幼儿园后输不起,只能尽力。如果他们得不到一等奖,他们会不开心,会哭。

当时我给他分析说这很正常。想想吧。孩子3岁之前,在你们家,大家有没有夸过她?

对我来说,所谓“输不起”或者“抗挫能力差”,其实就是参照系过窄。

在孩子生命的前三年,我是“宇宙”中最强大的(孩子的宇宙可能是家),所以只要她稍微进入一个更大的圈子,发现有比自己更强大的东西,她肯定是无法忍受的。

所以,孩子第一次从幼儿园领证回来,除了开心,还要有意识的引入一个动态的参照系。

当然可以夸,但是夸的同时也帮助孩子明白,其他孩子也和她一样优秀,所以每个人都有奖状。有时“最好”是可以有很多人。

也可以帮助她明白,还有很多和她差不多大或者比她大的孩子在这方面做的更好。视频里肯定有这样的例子。有时“最好”是有前提条件的。

这些例子不是为了打压,而是为了拓宽孩子的参照系,让孩子意识到这就是参考资料的区别。

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在举这些例子时,让孩子们明白,不管大家都好,你或其他孩子都更好,都是通过努力做到的,比如练习更多,练习更早。

回过头作为小学生的妈妈,真的觉得孩子上幼儿园一定要这样。

一般来说,幼儿园很少有亮眼的比较或者竞争,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

而如果我们不自觉地帮助孩子建立一个参照系,那么孩子一旦进入小学,有了等级,就会“脆弱”。

2

真正的成长

都来自于面对真实

现在的小学都是评级并且不公开成绩,前段时间微博上还有热搜讨论,成绩到底是不是孩子的隐私。

但这里有个现实,是我们所有家长都要面对的,中学开始,仍然会有分数,分数也会有排名,中考高考还是分数筛选。

我身边一位中学生的妈妈朋友就和我调侃过,等你家小D上了初中,你就会恍惚,突然觉得自己孩子不是在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上的学,一夜之间的标准和压力就不同了。

像小D的学校就是同学之间不公开成绩,但这并不意味着家长就没有知情权。

如果我们愿意,是完全可以和老师了解到,A意味着的分数区间是多少,班级的中位数水平是多少,大概可以对于孩子在班级的情况心里有个底。

这一点是我会去做的一件事。

我始终觉得,孩子的成长是来自于真实世界的经历,所以我个人并不会“粉饰”结果,但我会帮助孩子学会如何“解读”。

这两者的区别就在于,我不改变环境来“讨好”孩子;但我会带着孩子去体验环境,哪怕是环境中的痛。

3

怎么解读成绩?

一般来说,遇到好成绩,我们都不怎么会去粉饰,但是成绩不好,根据现在的评级制度,我们就容易去粉饰。

但我会选择真实,尽管现在小D还没遇到,但如果真得了F,我会实事求是告诉她,这是不及格,不及格就说明了没得到最低标准。

但是下一步怎么分析成绩就是关键了。我自己有个大原则:谈论感受,学会向外看和往回看。

1、谈论感受

小D从幼儿园拿回奖状开始,我都会先问她,哇,得到奖状了,你什么感受啊?

我们面对孩子的成绩和失败,总是先急着告诉孩子自己的感受,妈妈为你自豪、妈妈感到难过,但总是忽略孩子的感受。

很有意思,小D一开始总会和我说,我感觉棒极了,我可开心了。

但慢慢地,她对于有些奖状就会说,我感觉没啥,因为大家都做到了;又或者说,我得了奖状,但我觉得我还可以做得更好。

这就是先问孩子感受的魅力,因为我们要相信,随着孩子的慢慢长大,他们的自我认知也会成长。

只不过很多时候,我们急着把自己的感受强加于她,而错失了去聆听他们感受的机会。

我始终觉得,感受才是让每个人发自内心想要改变成长的驱动力。

2、感受好时向外看

因为从小鼓励小D表达感受,她是个对于自己感受很敏感的孩子。面对这次的成绩单,我也是先问了她的感受。

(今天下面的这些分享,也是征得她同意后发出来的,但她让我不要分享具体的学科)。

她对于一门学科的A和另外一门学科的C+都表达了感受好。

对于她的感受好,我都是会问她为什么感受好?

获得A的学科:因为我是班级里最棒的几个,我学这些内容很快,而且总能做对;

获得C+的学科:这个才得了C,你怎么就感觉很棒啊?

并不是得了第一名才是最棒的,自己有没有尽力自己知道的,尽力的,哪怕结果不好,也可以自己感觉好。

(这段话其实是我过去几年反复会和她讲的一个道理)。

面对她感受好的科目,我一般都会提醒她向外看。

获得A的学科:那你觉得在这门学科里,谁是你的学习榜样啊?(小D虽然是A,但是是他们班A这区间里的中位数)。

对我来说,感受好的时候是可以提出榜样的,孩子并不会觉得我们总是拿她和别人比较。

有时孩子说不出榜样,我们就能指出自己的期待,让她看到努力的目标。

获得C+的学科:妈妈特别同意你说的,这门学科虽然你的成绩不好,但是在过去几个月,妈妈看到你对于这门学科保持着学习的热情,并且总是非常努力认真地学,一点没有畏难。

那这个学科,你接下来的努力目标是什么啊?

这是我的价值观,成绩代表结果,但是结果不是全部。就像这门学科,尽管得了C+,我也是认同小D说的感受好的理由的。

所以我给她的反馈就是去强化她之前过程中所有的努力和宝贵的学习品质。只有被看到的努力,孩子才会进一步去强化。

3、感受不好时往回看

这次成绩单中小D有一门学科感受不好,尽管得到了B+。

她说,学习这个真的太难了,而且我真的不喜欢。你之前和我讲过,人为什么要学习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但我努力后仍然不喜欢,所以你看,我也学不好。

小D的这种不喜欢学这个学科的情绪,已经是被我调节过的做了半生不想做的事,我才能告诉女儿“为什么要学不想学的东西”

但这次的期末回顾能看得出,她其实仍然没有完全内化(当然这很正常)。

我反复告诉她的就是两点,首先,成为大人意味着,我们要开始学着把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也做好,因为这是责任的表现。

其次,我一直在提醒她,感受不好的时候往回看,看看自己曾经的那些一开始不喜欢,后来可喜欢的事情;那些一开始做不好,后来很擅长的事情。

有时,我们是分不清自己是畏难还是真的不喜欢。

先把这件事掌握了,如果到了那时候仍然不喜欢,那么我们就能“理直气壮”地说这是真的“不喜欢”。

6岁的小D已经理解了这个道理了,而这也是她的各科老师都给的一个评价。

说她是个非常坚韧的孩子,哪怕是自己不擅长的,但从来没有逃避过不想尝试。

这些就是我们母女俩关于成绩单的聊天,之后小D还给她爸爸来个讲述,话题就是《我在上海上学的三个月》。

这就是我们家期末的故事。

我和先生对于成绩重视,因为它的确是最有效地评估孩子一段时期学习的结果;但我们对于成绩的重视体现在的,不是拿到成绩报告单就结束了。

我们更加重视的是,女儿,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她对于自己成绩的感受,并且对此表现出的反馈。

比起这个我们更加重视的是,我们作为父母,是否可以一如既往地践行我们自己对于成绩的价值观,并且始终保持一致地反馈给孩子。

我们的价值观是什么?

三年前,小D第一次从幼儿园拿回奖状时,我和先生就聊过,至今还都在我俩的手机备忘录里,分享给大家。

1、“好坏”都是过去的总结,不代表未来;

2、“好坏”也不能完全代表她过程中的努力、好的习惯和品质;

3、“好坏”都不是我爱不爱自己孩子的标准。

教育体制也好、考核方式也好,其实不管怎么办,如果我们能确定地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其实所有的应对,都是“不变应万变”。

“风会熄灭蜡烛,却也能使火越烧越旺”。

成绩就是那风,势必会一直吹。我们能做的就是从小让孩子成为“火”,渴望被风的吹拂。

标签: 孩子 都是 奖状
最新文章
猜你喜欢
本类推荐
TOP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