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热帖财经资讯网 >> 育儿 >> 文章正文

小鸡如何摆脱“育儿法”?

发布于:2021-02-03 被浏览:5651次

去年底,苏州某商场外卖工弹琴的视频一炮而红,很多人夸他弟弟有才华。常爸爸也觉得很好。对于当今社会的每一个人来说都不容易,但是对于在疲惫的生活中能够照顾到梦想的人来说,真的很棒。

但是,一位在现场目睹事件的母亲,却觉得自己经历了一次不亚于地球毁灭的打击。一种无法解释的压抑蔓延开来,甚至质疑她一直坚持的信念。

她家有三套房,算是中产阶级。孩子刚刚满6岁,每天的生活都被培训班、学钢琴、学外语、学书法所占据.

看到小哥哥弹钢琴,她突然觉得鸡宝宝的前景一片灰暗:

“有钱人家的孩子学了棋艺书法就能成为有气质的有钱人。家境贫寒的孩子都学过棋艺书法,‘大概率’只能成为会棋艺书法的韭菜。”

“未来最有可能预见的结局,就是孩子成为会弹钢琴的上班族,会下棋的文案或医生,会加班到深夜的程序员,甚至是伏案心肌梗塞。打开。”

我没有歧视外卖哥的意思,但是这份待遇不错的工作对她来说总是不体面的。所以当我看到我的小弟弟在弹钢琴时,妈妈的心是一塌糊涂的——在她眼里,仿佛坐在钢琴面前的不再是陌生的外卖小哥,而是她未来的孩子以及她内心巨大的恐惧。

然后她做了一个重大决定:

“没事,别勉强,让他走!”她平静地问孩子们想学哪一门,不想学就根本不学。

提到孩子的未来,她的态度变成了“一步一步,孩子真的辜负了期望,留给孩子一个坐山观虎斗的资本。”

言下之意是孩子最好,不行我可以养。看来这是个养“啃老族”的好计划。

评论里有人说,这个妈妈醒了,冷静了,尊重孩子了。但在常爸爸看来,这位母亲与其说是冷静,倒不如说是幻想破灭后的抛弃:

花钱鸡娃也没啥结果,不如野蛮生长。

既然疯狂的“鸡宝宝”不可取,内心脆弱,那就另辟蹊径,直接走向安全。——对宝宝不再有任何期待,不看不听不听直接进入“佛教”状态。

换句话说,她也是从一个极端想到另一个极端的,——。其实不止她一个人。

日常生活中的“黑白”心态其实很常见:

数学不好,那我就不学;

老板批评我,大不了我就辞职;

孩子吃醋的时候,骑在我头上就行了。如果你不好意思,我会在狮子怒吼中直接爆炸;

怎么说孩子不听,我就是不管,拉你到火车站门口要吃的,死;

看到宝宝受不了学习压力跳楼的消息,我立刻决定顺应孩子的天性,让宝宝自由成长,把课外班都退了.

其实我们也知道动辄就变得极端并不好,但事实上,这个锅可能真的不该完全由自己来背。

我们生性都爱好极端

2018年,英国的研究人员分析了一项针对2538名参与者的美国综合社会调查问卷,问卷涉及人们对工作、政治等各个领域的满意度、信任程度。

特别之处在于这份问卷的目的是考察人们的主观偏好、价值观,例如“你对自己的宗教信仰有多虔诚”。

结果发现,大多数美国人都更倾向于持有高于或低于中点的极端观点。

不光是美国,后来他们又分析了第六次世界价值观调查问卷,参与者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59个国家的人,结果是不管遇上什么问题,大家都更倾向于持有“极端”观点。

研究人员解释称,在物种进化的过程中,大多数适应性都是长期的极值定向选择的结果。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的祖先没有进化到最好,就可能会被淘汰。

所以极端,其实是人性中的一部分。

因此如果你有“鸡娃不成就佛系”的想法一点儿都不奇怪。但是,如果过度坚持“非黑即白”,则可能会把娃推进火坑。

这个问题,70多年前陶行知就说得很明白了:

“我们对于儿童有两种极端的心理,都对儿童有害。一是忽视,二是期望太切。忽视则任其像茅草一样自生自灭;期望太切不免揠苗助长,反而促其夭折。”

过度鸡娃,可能会揠苗助长;彻底散养,任由孩子自生自灭,则会让孩子失去最佳发展的机会。

最有建设性的养育方式就是既不放纵也不过于严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适度”。

这个度到底在哪儿,每家每个人适合的情况都不一样,没有一招吃遍天的定论,但我们可以做的事很多。

第一件事,就是父母要摒弃“非黑即白”的脑回路。

停下来,自省

怎么做呢?

常爸发现了一个非常简洁的方式,那就是没事儿看看“太极图”。

“非黑即白”的二分法思维方式下,“all”与“nothing”的结局一样,两败俱伤,如右图。

但生活的真相就像左边的图,黑中有白,白中有黑,复杂才是生活的本来面目。

所以,其实父母根本不需要一听到风吹草动,就逼着自己在“鸡娃”和“佛系”之间做出选择。

我们之所以会习惯性采用“非黑即白”的决策,除了人性,更多是因为这是最简单的解决方式。

不喜欢学习那就不学习,认为胖是丑那就瘦到脱相,这种方式并没有解决问题。不学习也无法让知识自动填充大脑,瘦到脱相不过是另一种丑态。极端的处理方式,没有消灭问题,而只会带来新的问题。

就像文章开头那个妈妈,从鸡娃到佛系,但“该怎么教育孩子?”这个问题依然无解。培养孩子学艺术到底是为了升学还是陶冶情操?这些问题打开始决定“要不要学”的时候,父母就应该想清楚。

培养孩子要有主心骨

而在想“我们培养孩子学艺术是为了什么”这个问题时,我脑海里一直会冒出小小常奶奶的影子。

之前给大家讲过,我小时候,爸妈是做生意的。小小常奶奶小时候家境所限,没有上过大学,也没有机会学很多她想学的东西——书法、音乐、英语……她并不算一个多么聪明的人,学东西不快,但她特别喜欢学习。以前她经常一边看着我家开的文印店,一边听新概念英语磁带,虽然英语水平提高得并不快,但她不在乎,仍旧每天听。学习这件事,常奶奶坚持了一辈子。关于学习的态度她也坚持了一辈子,不为名利只为得新知,只为那学习带来的满足感。

之前晒过小小常弹钢琴,其实我家的琴用得最多的人是常奶奶。她是快60岁才开始学琴的,我们前阵子不是出了一本有钢琴谱的古诗词书吗,刚拿回家,她就照着琴谱弹上了。

不光自己弹,还经常带着小小常一起,一个弹钢琴一个唱古诗词。原本非常不喜欢弹钢琴,认为很枯燥的小小常,耳濡目染之下也能乖乖坐在钢琴前面,还能边弹边唱。

有时候祖孙俩还会互相鼓励和比赛,有时会听到小小常说:“奶奶,弹得不错,奖励你吃个芒果干!”

在不带娃的时候,常奶奶还在老家的社区报名了老年大学,学二胡、学朗诵、学书法。每天的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日子也过得风生水起。柴米油盐一辈子,却也活得自得其乐。

再回到刚才的话题,如果你认为学艺术就是为了在升学时“有用”,或者真想让孩子走艺术这条路,同时孩子也有天赋、有兴趣,那就不妨多鼓励孩子坚持一下,在“自主感、胜任感、需要感”上下功夫。事实上的确有不少人靠这条路走通了。

如果你认为学习就是为了丰富思想、陶冶情操,那也不意味着要轻易放弃,而是应该结合孩子的天资、表现,判断孩子是真的不喜欢了还是遇到困难了,再和孩子共同决定是换个学习方式还是彻底放弃。

如果学习总是抱着功利的目的,那心态真的是随时随地会崩!就像文初的鸡娃妈一样,这次是看到外卖员弹钢琴心态崩了,下次可能是看到邻居家钢琴十级的小朋友没上成重点初中心态崩了。反正心态崩是迟早的事,跟个地雷似的,就看什么东西触发了。

说到底,自家娃怎么培养,考验的是父母的智慧。

最差的状态就是一惊一乍,一会儿鸡血一会儿佛系,孩子也会变得无所适从。未来,当他需要独立做选择时,也会和你一样焦虑,一样首鼠两端。

在孩子教育上应该有一以贯之的价值观,这事儿的确很难,而我的建议就是:没事儿不妨多看看这张图。

标签: 孩子 小哥 极端
最新文章
猜你喜欢
本类推荐
TOP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