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热帖财经资讯网 >> 育儿 >> 文章正文

父亲辞职带着14岁的儿子去中国旅游:孩子不想上学的时候 给他两样东西

发布于:2021-02-02 被浏览:4782次

带孩子见世面,是这两年最流行的词。

我并不觉得只有旅行才是见世面。

不过,我觉得带孩子多去看看大自然,是好事。

大自然中的风,看起来没有用吧?

但是如果孩子某天在一个山头,看到了风的力量,感受到了风的语言,这就非常了不起了。

——凯叔

作者|任平生

“他每天早上起床去上学,但是他起不来床,也不想去上学。”

如果孩子厌学,你会怎么办?

辽宁丹东徐老师的选择多少有些“越轨”。

他选择让厌学一年的儿子休学。

父子俩,开着拖车,从辽宁丹东出发。

途经山海关、洛阳、Xi安等地,前往云南丽江。

全程4000多公里,开始公路旅行。

“儿子不肯读万卷书,那我就带他千里。”

“孩子想玩手机,甚至会直接从手里抢,不尊重老人。”

比起孩子疏于学习的后果,他更关心孩子的人格培养。

“我想和我的孩子朝夕相处。”

"从思想上改变他对学习和生活的看法."

视频走红后,网上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讨论。

00">

有人佩服,说这是把“世界当作课堂”。

可也很多人认为,这是“有钱人的游戏”。

“我希望他将兴趣建立于自己喜欢的东西上”

“我们是很普通的家庭,有房贷车贷要还。”

面对争议,徐先生不得不再次出面解释。

“拖房车是花了五万块钱的二手车,很多东西都需要自己安装。”

“出来三十多天,只住了三天酒店。“

他不带孩子走东南沿海路线,而是走遍六朝古都。

“教育不是只盯着分数,是要让孩子学会放眼世界,对探索充满热忱。”

经过山海关、洛阳、西安,只为了让孩子感受到最浑厚的中原文化。

他也教儿子摄影,鼓励孩子写日记。

曾经的沟而不通开始消失。

关系不再是针锋相对,而更像是一种合作关系。

徐先生把这段旅途中和儿子的关系称为“相依为命”。

有人问:

如果孩子玩了回去之后,更厌学了怎么办?

这位父亲的回答显得宽容又温情。

“我也是第一次学着当父亲。”

“如果孩子通过一路上的游历更爱学习了,那就回去学习。”

“但如果没有,他也爱摄影,我也可以教给他,给他一技之长。”

“我觉得他摄影还是有一点天赋的。”

对于孩子的未来,他没有过度担忧和刻责。

“我希望儿子将一生的兴趣建立于自己喜欢的东西上。

我也会不计较金钱利益。

我愿意向那个方向努力,帮他实现愿望。”

孩子的内驱力,只能来自热爱

北大教授郑也夫说过一句很具有教育意义的话,“厌学是心灵的癌症”

如果一个人对学习感到厌恶,对新的事物不感兴趣。

这不是厌学,是消极状态下的厌世。

可孩子在幼时那种不可抑制的好奇心在哪儿去了?

很可能,是在功利性学习里被麻木了。

如果学习本就“枯燥”,如何引发兴趣?

在孩子的9岁-16岁,是“自我意识”培养的重要阶段。

王家卫说,人的一生是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的过程。

对孩子来说,当然也是。

小男孩辛巴,因为爸爸的工作关系,从3岁开始就跟着父亲走南闯北……

去过南极,也深入过亚马逊雨林。

在爸爸的陪伴下,他见过广阔的文化,也不得不在丛林里,克服蚊虫的叮咬。

旅行,带给辛巴的,不仅仅是坚强,还有眼界。

不到十岁的他,在镜头面前有着很强的表现力,对于环境保护也有着自己的热情。

让孩子们在业余时间尽可能地扩充“眼界”,体验生活并保持对生活的好奇心。

这其中的作用当然是无穷的。

看过了星辰大海,养成了过人的“眼界”和与众不同的生活追求。

自然便会产生“我是谁?”“我的人生将怎样?”的追问,对求知也有了巨大的渴望。

真正的教育,并不是“知识”

一个孩子,就是整个家庭系统功能的综合体现。

父母简单粗暴对待地对待孩子,也表明了教育者的无力。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里,有一所被称为“池塘之底”的学校。

这是一所充满暴力的监牢。

孩子们打架斗殴、肆意撒野……然后被教育、被体罚、被谩骂,再恶性循环……

直到一位叫做“马修”的音乐老师出现。

他发现了这群所谓的“问题儿童”身上的另一种可能性。

马修告诉这群孩子:

你值得享受宽容和善意,你值得被爱、被期待。

他因材施教,让孩子们写下梦想。

教孩子重新认识自己,看到自己的特别之处。

也重新点燃了孩子们内心希望的星星之火。

《放牛班的春天》里说:

"我是不会抱怨的,该抱怨的是孩子们。

所有人都说他无药可救,可其实不是,这是个小可怜,只是需要被人理解罢了。"

所以,当孩子疲惫的时候,最动人的不是“加油”,而是“我可以陪你"。

当孩子犯错的时候,最需要的不是指责,而是问问他,为什么会这么做。

这样的底气,能让他在挫败之后,有再次投入生活的勇气。

有时候,可以做一个不太那么“听话”的家长。

允许孩子去看这个世界的丰富、多元与辽阔。

见过天地的壮阔,便不会拘泥于眼前的方圆。

品味过人间百态,便不再轻易把眼前的困顿看作永恒的困局。

告诉孩子,生活不一定是家里的样子,它可以有很多种可能。

没有白走的路,所有体验,终将成为孩子人生中的财富。

—— End ——

作者:任平生。自由撰稿人,沿着路走,直到把自己变成路。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标签: 孩子 厌学 孩子们
最新文章
猜你喜欢
本类推荐
TOP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