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热帖财经资讯网 >> 财经 >> 文章正文

看2021 |博纳于东:我们要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大国

发布于:2020-11-25 被浏览:3521次

核心观点:

1、这次疫情对电影业的影响,我认为是暂时性的、阶段性的。我常说一句话,有电影人在,就有好电影;有好电影,观众就会回来。

2、我们不应该以追赶美国为目标。我们应该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迈进。

3、行业需要金融资本的支持,需要银行低息的,甚至贴息的行业扶持政策,需要优惠的退税政策。符合上市条件的允许上市,以及发债再融资和直接融资,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不是仅仅靠补贴,因为补贴不能形成产业循环,而且补贴的力度也是杯水车薪。

电影业正在复苏。

院线复工后100多天内,因去年疫情退出的《八佰》《我和我的祖国》01《金刚川》等影片也宣布将于今年春节申报,资本市场也对博纳影业成功参会的消息表示欢迎。

近日,《新京报》壳牌金融记者采访了博纳影业董事长兼总裁俞东。面对整个电影行业面临的资金压力,余东认为,不应该仅仅依靠补贴,而应该形成良性的内生循环。资金方面,要开辟电影制作企业直接融资、银行贷款、债券发行、上市等渠道;在内容上,要把优势资源集中在重点电影上,以后几个公司一起投一部电影或者几个导演一起创作一部电影,都会成为常态。

中国“十四五”计划纲要指出,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民族文化软实力。

疫情期间,国内电影票房超过美国票房。俞东说:“我们的目标不应该是赶上美国。我们已经是一个电影制作大国,也是最大的电影放映市场,要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与90年代相比,电影业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在产业政策、硬件基础、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不以追赶美国为目标,应从电影大国向强国迈进

新京报:你在海中创办博纳影业的时候,正值影视寒冬。今年因为疫情,电影行业各方面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你认为这两次行业低迷有何异同?

余东:我入行的时候,正好是中国电影最低谷的时候。到什么程度,所有电影制片厂都在赔钱。当时大家都在说电影的终结,因为电视、卡拉ok等新的娱乐形式逐渐取代了电影,很多电影院关门大吉,阵地没了。

1998年电影票房创历史新低,只有8.3亿票房。那一年有一部很有名的电影叫《唐人街探案3》,上映了将近半年,票房达到了3.6亿,但是占用了太多的档期,国产电影的票房可能还不到2亿。当时我在北京电影制片厂法宣办事处负责发行电影,但是电影没有制作,发行部门更加拥挤。但恰恰是那一代的电影人,尤其是一些国企工厂的导演,比如韩三平、朱永德,每年维持着100部左右的正片制作。

在那个寒冷的冬天,我们下定决心进行市场化改革。从2001年开始,一系列电影产业政策出台,包括允许民营经济进入制作、发行、影院建设等行业,市场化的活水激活了整个市场。2001年后,电影市场开始逐渐翻越山脊,并连续17至18年实现高速增长。相当于从一个只有1100家电影院,1800屏幕,年票房不到9亿的市场,跃升到2019年1080部电影,7万多屏幕的644亿票房,这是一个很大的成就。

2020年的爆发导致了电影史上最长的停播。但我觉得这次的影响是暂时的,阶段性的。经过前20年和三代电影人的努力,中国电影产业已经夯实了产业基础,积累了足够的创作作品。银幕数量达到7万,尤其是年轻导演的崛起,形成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我常说,有电影人就有好电影;如果有好电影,观众会回来的。

新京报:你之前提到了一点,大意是说随着我们的快速发展,10年内电影票房有可能和美国持平。现在受疫情影响,国内票房甚至已经超过了美国的票房。你的观点改变了吗?

俞东:我们不应该以赶上美国为目标。目前国外疫情比较严重,他们推迟复工需要更长时间。更重要的是,我们已经是一个电影制作大国,也是最大的电影放映市场,要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这种增长势头是否还能保持下去,对于疫情过后的观众重返影院是非常重要的。回国的信心从何而来?它来自于大量优秀的作品。

新京报:电影业最大的压力在资金上?

余东:我们资金不错。2019年总票房640亿,博纳电影贡献83亿。这83亿票房账号大部分在去年底疫情爆发前基本恢复。虽然也受疫情影响,但也处于健康状态。整个集团的利润都要在2020年实现,业绩可能不如去年,但相信会见底反弹。

作为一个内容制作公司,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市场是否还需要1000部电影。我们可能需要收回500部没有票房的电影的资本投入,集中精力在头部的关键电影上。以后几个公司一起投一部剧,或者几个导演一起创作一部剧都是正常的。这样电影院就恢复了,制作行业也有了缓冲,整个电影行业才能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行业需要金融资本的支持,需要银行低息甚至贴息的行业扶持政策,需要优惠的退税政策。包括金融市场支持,比如允许上市符合上市条件,发行债券再融资,直接融资,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而不仅仅是依靠补贴,因为补贴不能形成产业循环,补贴的力度也是杯水车薪。

流媒体平台应建立成熟的点击分账模式,而不是直接买断

新京报:今年以来,因疫情无法上映的电影纷纷登陆流媒体平台,如《紧急救援》 《泰坦尼克号》等。未来流媒体(视频网站)会和电影院争夺电影吗?很多人说以后不需要电影院了。你怎么看待这种观点?

余东:春节很多电影都是网上放的。我认为这是电影公司的无奈之举,包括在网飞(美国流媒体网站)播出的《囧妈》。这说明即使是迪士尼这样的巨无霸公司也面临着资金回收的压力,或者说提前公告的成本太高。所以我们更明白,其实没有必要大规模取缔或制裁电影院,疫情下也没有办法。

在我看来,未来院线和流媒体平台可能会为自己定制的电影买单。会有很多人去拍电影院电影;(流媒体)平台也会愿意投资制作一些在平台上播放的电影。通过更成熟的点击账户分享模式,鼓励创作者通过电影质量增加收入,而不是一次性买断或打包拍摄。

博纳影业也会分流一部分创作力量,配合平台拍摄一些网上播出的定制电影项目,相辅相成,但无法改变的是严谨的创作态度。电影院的优势是身临其境的观看体验、休闲和社交功能,这些都是电影院未来赢得观众的机会。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提高电影人的创作理念,理解其创作规律,增强其科技实力来改善电影人的视听体验。这是未来电影的生活方式。

新京报:你的意思是给影院外的流媒体平台增加一个增量市场,而不是分流?

余东:我们应该回归到(流媒体)平台的账号分享模式的完善和透明,不是说要借机以更低的价格购买这些院线电影。在这些电影被收购后,电影公司无法复制。只有提高电影院看电影的人数,才能保持其再现能力。所以如果平台趁机割韭菜收割,会伤害到影院电影背后的投资人。

因为投资电影的资金只是行业内生的流动资金,热钱没了,地产老板不投票,煤老板没钱。如果互联网大佬再趁机砍价,那就是行业的血液,所以我们希望互联网巨头提高收购价格,而不是借机降价。

影片断档可能导致中小影院关店潮,应抓紧创作生产

新京报:从2015年开始,就是电影院投资的大浪潮。许多电影公司经历了大量的扩张。但是这些电影院是去年或者前年才投入使用的,突然就遇到了疫情。那么,电影院还会像以前一样继续上线吗?

余东:当我们从1800屏发展到7万屏的时候,经过20年的发展,确实带动了城市化的发展,让嵌入影院的购物中心成为一种商业模式。未来可能会形成以社区为基础的电影院,像超市一样,成为普通人触手可及的生活方式。

然而,疫情导致后方多家影院关门大吉。如果后续的创作和制作跟不上,影片的中断可能会加快收尾速度。而且国外疫情持续,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国外进口片的生产会比我们恢复的晚,所以明年进口片的片源会出问题。现在当务之急是抓紧创作和生产。

新京报:这是否会导致院线或电影投资公司进一步整合,或者一些小院线被清理出去,因为有数据显示疫情期间可能有4000多家院线关门大吉?

余东:具体数字没有直接统计,但是大部分末店都会关门。运营的压力主要不是因为分帐,而是付不起房租。不仅电影院,许多小餐馆都关门了。零售业正面临这个问题。不要放大到电影行业独有。

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发扬创业精神,多交流。比如博纳影业旗下的很多影院,在疫情期间都获得了相应的减租。我觉得这说明企业家帮助了企业家,也说明了中国经济的坚韧。

主动请缨拍摄 《花木兰》 ,希望拿部分票房帮助抗疫

新京报:听说武汉解封后不久,博纳影业派了很多创作者去武汉拍电影《花木兰》。这部电影现在进展如何?

余东:《中国医生》十一期间发射仪式在无锡举行,现已转移到武汉拍摄。疫情期间,湖北省有20多万名医生和护士,武汉有有4万多人在全国得到增援。每一个医务工作者都放弃了家庭,关心每一个人去面对病毒带来的灾难。我们被这些故事感染了,于是博纳影业自告奋勇到国家电影局拍了一部以医学群体影像为主的当代电影。经过与我的充分沟通,导演刘伟强带领《中国医生》的原团队进入剧本创作。

武汉启封的那天,我们的采访组去武汉采访了各大医院的一线医务人员和协助湖北的医疗队的人。医生护士讲的每一个故事都很感动。而我们的责任就是把这样的故事以电影的形式搬上银幕。

我希望每一个中国人都记得明年或以后的2020年的那些时刻。以电影的方式再现那一瞬间的场景,使之不仅成为时代的记忆,也成为包括病人和医生在内的逝者的记忆。

新京报:这次你对《中国医生》的票房有什么期待?

余东:希望每一张电影票都有观众对疫情的支持,希望有一部分票房用来支持疫苗的研发,而不仅仅是我们赚多少票房。疫情还没有结束,正常防控的时间会更长,所以我觉得这部分电影票房可能会有一部分支持抗疫工作。

新京报:听说疫情期间,你请了很多制片人、编剧、导演来家里吃饭,帮他们缓解焦虑,还亲自和业主谈了价格。这期间你最大的焦虑是什么?什么在动?

余东:上半年我们内部高管主动降半薪,我们也积极和剧场老板沟通。大部分业主都有不同程度的减租,减一毛钱都是友情。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通过与艺术家的交流,在创作和心灵上相互帮助。导演也给我打气,说老板要挺住,所以我觉得作为电影的制片人和制作人,行业更需要抱团热身,而不是单打独斗。

新京报壳牌财经记者白主编李校对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标签: 电影 疫情 票房
最新文章
猜你喜欢
本类推荐
TOP 10